“快樂”學琴?不存在的!
孩子:練琴太枯燥了,我不喜歡,換一個吧!
家長:不學就不學吧,咱又不當音樂家。
你不妨回想一下,你家孩子有多少興趣班是因為說不喜歡而中斷的呢?
在孩子對鋼琴感興趣時,二話不說,報名。
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后,又遵從孩子的決定,不想學就不學了唄,沒事,孩子快樂就好。
“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,孩子快樂就好”,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,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,是父母的不負責任。
孩子的學習,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,但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,經過一段時間后,必然會遇到瓶頸,這時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。
只要堅持下去,折磨過了,興趣變成了特長,接下去就是享受。這種變成特長之后享受到的樂趣,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,由此進入良性循環。
以孩子的天性來看,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,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,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驅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并堅持下去,基本不可能。
任何學習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,這時家長不“逼”孩子,讓孩子“不想學就不學”,那么,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,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。
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,“快樂教育”深入人心,中國的父母越來越“尊重”孩子的意愿。然而很多時候卻是矯枉過正、過猶不及,把“尊重”變成了“遵從”。
這世上根本沒有快樂教育,所有的成長和進步不可避免伴隨著痛苦、枯燥、紀律。教育從來就沒有讓人快樂的義務。
當然,家長的“逼迫”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,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,七歲時獲得了“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”第一名。八歲時就考了鋼琴10級。當時,他太太以為家里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,于是開始給女兒加量。本來是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鋼琴,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。
這使女兒一下熱情驟減,就在她要放棄的時候,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:
「寶貝,長大后,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,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,如果能有鋼琴、音樂陪伴你,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,因為你能傾訴。要不要繼續,你自己決定,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。」
聽完這番話后,她女兒不但沒有放棄鋼琴,反而更加自覺地練起了鋼琴。后來,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,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生了興趣。
學習一門技能,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,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,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。
優秀的孩子,不會橫空出世,背后必然有著父母、老師、教練共同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。
作為家長,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,但那并不意味著什么都讓孩子做決定,因為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。
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做決定的時候,如果什么都聽孩子的,那還要父母干什么?
小的時候越嫌麻煩,越懶得學,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,錯過新風景。
不想讓孩子長大后后悔,父母就要承擔責任,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,對他說一聲:“再堅持一下,我陪著你。”